“二月二 龍抬頭”由來
龍抬頭,又叫"春耕節"、"農事節"、"春龍節",是中國傳統節日,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,二十八宿中的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七宿,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,稱之為東方蒼龍,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。仲春初日,龍角星躍出東方地平線,紫氣東來,蟄龍夢醒。行云雨,澤神州,春波律動,萬物復蘇,故稱龍抬頭。
時令至此,經過冬眠,百蟲已醒,萬物初露頭角,龍的出現意味著云興雨作,萬物復蘇,預示著大地回春,農耕在即,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了。
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:“二月二日新雨晴,草芽菜甲一時生;輕衫細馬春年少,十字津頭一字行?!?/b>
望龍臺 春龍醒
瑞雪兆豐年,冬去茶為仙。壬寅年伊始就似乎預示著今年的幸運,這場春雪,增加了土壤墑情,增強了茶樹抗寒能力,同時消滅越冬害蟲,促進茶樹的生長,積雪融化后,滲進土壤,又剛好讓茶樹喝足了水分,吸收了營養,進一步改善了茶葉的生長環境;使白馬山有機茶莊園錦上添花,無形之中更加提高了茶葉的品質。
茶樹在春雪的覆蓋下,休養生息,茁壯成長,冰雪消融,滋潤土壤;這場雪還給未抽芽的茶樹降了溫,讓茶芽慢慢生長,有助于茶葉中內含物質的儲存,瑞雪兆豐年,春日茶更甜。經歷過寒冬和春雪的洗禮,才能成就更甘醇的茶湯。
望龍臺典故
話說白馬山地,遠古時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。隨著地殼運動,東海之濱有了“沉東京(島名),浮福建”之說。滄海桑田,造化神功,才有了現在福建沿海這片山水奇觀。這一大變遷,成了當時的東海九龍遠古的“搬遷戶”。但是他們在離開故居時,依然眷戀著這片美麗的家鄉。傳說有一天,天庭太上老君帶領九龍橫空遨游東海之濱——三都澳,游興正酣,天鐘轟鳴,召喚九龍回宮,貪玩的小白龍迷戀于三都澳山水美景,流連忘返,卻誤了回宮的時辰,在回眸南山剎那間,南天門關閉,情急之下,小白龍只好坐地化成一匹白馬,雄踞于山頭,翹首東向,在人間塑造了這座白馬仙山。
小白龍青云直上的山路,雄奇險峻、絕壁千仞、形成幽深霧繞的大峽谷,眾壑靄夕暉,陰陽森萬狀。綿延逶迤上頭,有一云臺,置身其間,云在頭頂,山在腳下,風景之上看風景,山谷景致盡收眼底,相傳,每逢二月二日,立于此臺遠眺,仙山的山海云霧交匯起舞,飛瀑流泉,如萬馬奔騰,若為有緣者,可在霧幔中隱約時看見小白龍真身,龍光射牛斗,噴簿仙露,潤濕山野,沐浴著一方寶地,見此景者,福運亨通,萬事順遂,后人稱之為望龍臺。
青龍出海動乾坤,
紅纓點道蜂蝶舞。
白馬山有機茶莊園神秘的望龍臺,地理位置優越,視野開闊,海天一色,山脈茶影,盡收眼底,靈動的神霧,清新怡人,佇立望龍臺,遙望大峽谷,宛若銀龍蜿蜒盤踞,扶搖直上,山海勝境,遙相輝映,山近水,水生財,乃白馬山之福地也,不禁惹人慨嘆:“不知修得幾生,才能于此勝境,享受人間二月望龍臺?!?
似錦嫣紅盈媚眼,
櫻筍春開醉人寰。
茶園櫻花如約盛開,綻放時猶如燦爛的云霞,徐徐清風伴著陣陣花香,櫻花浪漫,櫻雨菲菲,落英繽紛,漫步于此,令人陶醉,樂而忘歸。
蓮花形茶脈峰巒起伏,氣勢如虹,路網步道交織,前有紫藤長廊如詩如畫,后有望龍臺云來霧繞,漫天山花映入眼簾,近距離感受有機茶園,遠處白云出沒,漫隨天外云卷云舒,恬然自在,莫道此身微,心與山水曠,正所謂是,眼觀神澳三都景,心品仙山八駿茶。
臨近二月二,青龍夢醒,驚響一陣春雷,轟轟隆隆,喚醒千萬沉睡的蛇蟲。青龍出海,為人間傾下無限春光,等待仲春的姹紫嫣紅。
花爭妍,草斗綠,鳥相鳴……
寧德傳統民俗:二月二霍童燈會
二月二,龍抬頭,各地的民俗活動精彩紛呈,寧德蕉城的霍童鎮最能展現地方民俗風情技藝的,就是農歷二月初二的燈會。每一個留存下來的習俗,既是人們的美好祝愿,也是生活所必要的儀式感。
霍童“二月二”燈會的由來,可追溯到隋朝年間。據當地史料記載,隋諫議大夫黃鞠為避隋煬帝迫害,遷徙咸村,后與早年定居石橋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。為報答姑丈情誼,就在每年農歷二月舉行燈會,活動的方式是以白天表演高蹺,傍晚舉行紙扎、鐵枝、線獅、舞龍等游藝。至明正德八年(1513年),按“二十里排”各甲辦燈會,發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個晚上,稱為“小迎”;逢五年一輪,各境重復舉行一次稱為“大迎”。再后來又發展到霍童村四境各姓以“堡”為表演單位(如黃姓,即“黃堡”)參與,有燈兆豐年、天下太平之寓意?!岸露睙魰瓱糁?,主要表演項目有霍童線獅、紙扎、鐵枝、高蹺等內容。每年“燈會”,這里便是人山人海,車水馬龍,觀者如潮。
霍童線獅
霍童線獅表演是個重頭戲,號稱“中華一絕”的霍童線獅有著一千多年歷史,隋朝的黃鞠把中原文化傳承到霍童,始創“二月二”燈節,線獅表演把“二月二”燈節推向高潮?;敉€獅依附于“二月二”燈會,是踩街活動的主要節目。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,線獅能表演坐立、蹲臥、蘇醒、伸展、登山等各種不同動作,集文武功于一身。表演分有單獅(雄)、雙獅(雄雌)、三獅(一母二子)、五獅(一母四子)四種方式。表演獅子戲球,就有尋球、追球、得球等動作,全憑藝人集體操縱,相互配合。獅頭制作每年也有變化,有憨態可掬的,有威武兇猛的,有俏皮伶俐等。制作的材料以毛線、麻繩為主,染上五顏六色。
霍童紙扎
在“燈會”的活動中,有一種融木偶、竹扎、木雕、彩燈、繪畫、燈光、縫紉等綜合藝術于一體的霍童紙扎,各種動物、花鳥和人物栩栩如生,造型景致逼真。紙扎題材選自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,其中以“二月二”燈會中的“二十堡”燈扎最具特色?;敉堅牧嫌卯數禺a的毛竹和土紙原料,制作考究,骨架的扎制從里到外,方圓對稱,指似鐵鉗,暗里使勁。紙扎的彩繪則突出 “艷麗” 的特色:大紅、大綠、大黑、大白,黑白相間,紅綠相映,加上簡練的金線對比運用,視覺沖擊力強。紙扎的紋飾裝飾,五彩斑斕,熱烈明快,再融合現代的電、光、聲技術,令人目不暇接、嘆為觀止?;魡渭冎酗@豐富,對比中見和諧,具有獨特的燈飾風格。
霍童鐵枝
在花燈隊伍中,少不了霍童鐵枝,“鐵枝”俗稱“杠”“閣”,是傳統民俗活動之一。早期是竹、木質結構,用人抬扛,為單層高2至3米,叫平閣。隨后發展成用鋼管或鐵條焊接成像樹丫那樣的枝狀,進行藝術性加工和裝飾,是固定在車轅上能夠搬行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。其吸收民間文藝、傳統戲劇、舞蹈雜技等藝術精華,多層的7至8米高,層與層之間稱為過枝,簡稱“枝”。鐵枝中部由一根鋼條為桿,從底盤分兩根鋼條通往更上層,根據鐵枝內容需要把鋼條制作成各種形狀,將臺枝的人物、道具分層固定。人員可坐在扶枝位置上,手持道具,表演簡單情節或雜技動作。鐵枝車邊推行前進,有樂隊伴奏,叫搬鐵枝。表演作品以傳統曲目與民俗文化為主題,有“紅樓夢”情節、“寶蓮燈”傳說、“媽祖祭祀”民俗等。鐵枝表現的主題有“八仙過?!薄?哪咤鬧?!薄?楊八姐闖幽州”“ 三打白骨精”“ 四郎探母”等。
霍童高蹺
霍童高蹺也是“二月二”燈會不可缺少的項目之一,高蹺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。表演者以長木棍縛足行走,高人一截,觀眾需仰首觀望,故也稱“高瞧戲”。高蹺為木制,長1米許,直徑5至8厘米,中部做一支撐點,以便腳踩。表演者以踩高蹺木做支撐,用繩索捆綁固定左右小腿外側,表演時可做舞劍、劈叉、跳凳、過桌子、扭秧歌等動作。扮演人物有漁翁、媒婆、傻公子以及戲曲中的角色,人物對象有關公、張飛、呂洞賓、何仙姑、張生、紅娘、濟公、神仙、小丑等。按高蹺木的高度分高蹺、中蹺和跑蹺三種,低者數寸,高者逾丈。角色有文高蹺和武高蹺之分,文高蹺重在扭和踩,武高蹺則以表演特技為主。清及其以前,霍童的高蹺支棍最長可達4至5米,要在二層樓高的窗臺上才可穿高蹺,可謂別具一格,故霍童高蹺又以驚險的表演著稱。
霍童“二月二”燈會是為紀念先祖黃鞠遷徙開拓之功而演繹出來的節俗。燈會有一整套程序,體系完整具有獨特的祭祀儀式和線獅、紙扎、抬閣、踩高蹺等表演形態,以及附著其中的許多傳說故事、民間美術、民間手工藝、民間競技,都是當地獨特民俗風情的集中反映,堪稱“民俗文化之大觀,山鄉風情之博覽”。
霍童“二月二”的迎燈賽會規模和精彩的花燈,承載著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,代代相傳,形成閩東地區獨特的“二月二”燈會民間習俗。古老的街道,熱鬧的市井,百年的古建筑,千年的黃鞠公歷史,更有質樸好客的村民與傳統民俗活動。
愿風雨化成龍,祥龍賜新福,佑華夏安康,“疫”去不復返,歲歲皆平安。
所屬類別: 企業新聞
寧德市白馬山茶葉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、加工、研發、銷售、出口及傳播茶文化為一體的福建省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福建省科技型企業,福建省創新型企業。通過綠色食品、有機茶、GAP、HACCP、ISO9001、ISO22000等認證,公司旗下“仙山八駿”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,福建名牌產品,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等。 公司自有茶園位于海上神奇白馬山,創建3760畝綠色有機茶基地,作為寧德市標桿性有機茶園示范基地。公司采用健康唯一,品質至上,品牌優先的發展理念。產品達到天然、有機品質,并建立了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。 公司注重科技創新,新產品研發,生產的紅茶、綠茶、白茶、烏龍茶等四大茶類幾十個系列品種,榮膺各類獎項40余個,2012年中國(上海)國際茶業博覽會“中國名茶”金獎;2014年第三屆“國飲杯”紅茶一等獎;2010年至2015年5次榮獲福建“省名茶”獎;第五屆茶王賽綠茶“茶王”;第七屆名優茶質量評比紅茶“茶王”等桂冠;產品遠銷全國20個省,46個大中城市。